大力发掘农业文化遗产 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10 14:41:15 作者:admin
“这套农耕体系经过长达4000年的演化,在这块土地上仍然能够产出充足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我们渴望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110年前,在西方工业文明和坚船利炮压迫下的中华民族被迫师夷长技之时,美国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却反向中国求知:一个古老民族的农民在长期的人口资源压力下,是如何逐渐形成一套成功的农耕体系的?
这套被西方学者视为“充满活力”“伟大创举”的农耕智慧,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正是因为这些珍贵的农业生物、技术与文化“基因”,使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智慧在当下、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业文化遗产蕴藏深厚,涵养千年。在当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起步的新节点,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潜在价值?怎样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全方位、协同性地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
我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的国家。作为这项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从2005年起就全身心投身其,研究深入,成果丰硕。针对以上问题,两会期间,闵庆文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思考和咨政方略。
深耕农业文化遗产蕴藏千年的潜在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提出的振聋发聩的话语。人类历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创造出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人们在反思,近现代农业发展中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的化学农业是不可持续的,而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才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金教授到中国追寻的,看起来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智慧,其实是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密码。
距离《四千年农夫》这本农业经典著作的出版已经过去110年,中国人口已经迅速涨到14亿,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众多人口的问题更为突出。尤其是因重产出、轻保护而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的情况下,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其价值的发掘显得更为急迫和必要。“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总书记的告诫中,三个“紧”凸显了粮食安全问题在新阶段、新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有两个要害要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在抓要害中,农业文化遗产能发挥什么独特作用?闵庆文认为:“种子和耕地这两个要害性问题,恰好就内在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标准之中。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并具有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蕴涵着生态友好的生物资源利用、病虫草害控制、水土资源管理、生态景观保持等方面的本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这些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丰富的传统性、本土性的农业品种资源对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发展有非常大的价值。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如何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本质是用地养地的技术问题,将农业文化遗产中丰富的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应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播厥百谷,藏种于民。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材料。作为集农业生物资源、农耕技术、乡村文化、田园景观等于一体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品种。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可以极大丰富我国种子资源库,在农业“芯片”上掌握主动权。例如,2012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敖汉旗,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目前搜集到的谷子、玉米、高粱等传统旱作品种有218个;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仅在位于核心区的王金庄村就保留着171个传统农家品种,其中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31种、油料作物5种、干鲜果14种、药用植物以及纤维烟草等12种……种质资源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提供丰富、主动、个性的“炮弹”资源。而且,这些农业物种资源加上良好的生产技术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农遗出良品”已得到反复证明。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藏粮于地,不仅要保证耕地数量,还要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对耕地的利用率。用地养地、“提质增绿”,恰恰是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结晶:在栽培技术取向上,“绿肥养田,厩肥养稼”等绿色农业技术,可以使田园增绿,品种增优;传统农业的生物防治技术、中医农业,可有效避免化学合成肥料和生物激素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绿色产品、绿色乡村的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非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样能够帮助我们丰富端在手里的饭碗,我国传统农业中的间作套种、桑基鱼塘、稻鱼共生、农林复合、农牧结合等,都是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范例。
在当下,劳动人民数千年创造并不断发展的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能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了,深“藏”要“露”,不仅需要被充分认识,还要系统发掘、全面保护和有效利用。
发掘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以系统性、复合性、活态性为主要特征的特殊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当地百姓的生计保障、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闵庆文说。农业文化遗产是关乎未来的遗产,这个未来,不仅是在遥远的远方,更在具体的当下。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重大问题中,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能够为这些重大战略赋以巨大能量。
回看刚刚过去的时刻,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农业文化遗产在其中也贡献了独特力量。闵庆文介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130多个县,其中40多个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最后52个脱贫的县中有5个属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些贫困地区多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其生物物种、生态环境、农耕技术、民俗文化、田园景观、传统村落等,不仅是当下城市文明所稀缺的资源,也是贫困地区的后发优势和脱贫攻坚中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走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便不由自主地被这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世外之田”景观所震撼。然而,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越来越少的人会唱起这里的古歌、跳起哈尼的舞蹈。在2010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当地干部群众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发展传统红米生产、实施稻鱼鸭共生,利用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乡村生态景观发展特色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充分融合起来,不仅成功步出了贫困县的行列,还涌现出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展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农业文化遗产也将持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自然遗产,也区别于常说的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多功能性的活态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性也有非物质性,既有自然内容也有文化内容,它丰富的内涵将从多方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访谈中,闵庆文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做了具体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推动生物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等接二连三、综合立体地发展,而且在遗产地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基本上都实现了融合发展;有发展的基础,既能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又能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和应用;乡村振兴的‘魂’在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的根在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地就蕴藏着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根;农业文化遗产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模式,能够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持续利用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之中;从乡村治理层面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德治、自治的传统有助于构建新型的乡村治理体系。”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案例,也将为其他地方作出示范:浙江青田不仅实现了稻渔双丰收,而且带动了乡村文化繁荣和休闲农业发展,青田鱼灯舞多次走向世界;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保护推动了黔东南州稻鱼鸭产业联盟,特色农产品、梯田景观、侗族大歌等引起了澳门同胞的关注;内蒙古敖汉则以“全球环境500佳”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个品牌,撬动了小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释放农业文化遗产多面全能的无限活力
农业文化遗产对未来的指向、对当下的赋能,充分体现了它系统性、复合性、活态性的特征。也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闵庆文曾多次呼吁:“从科学研究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需要农业历史、农业经济、农业生态、文化地理、乡村治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从保护实践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不仅是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同时也与文化旅游、水利、林业草原、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工作多有交叉。然而,当前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和地方管理者,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一学科领域、农业农村部门工作的层面,这显然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掘、有效保护和持续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闵庆文从研学旅游和品种资源保护两方面提出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方案。
他认为,“传统文化进课堂,不能忘了传统农业文化进课堂。研学旅游,应该优先到农业文化遗产地。”目前,尽管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必要性已经得到党和政府关注,但被公众深入认识还需要继续努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学习力度不够,因此应当真正将农业文化遗产纳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之中。可以开展的工作有很多: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媒体宣传;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本,不能忽略传统农业文化;支持继续编写出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支持编写出版介绍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与现实价值的青少年与幼儿读本;鼓励研学旅游活动优先到农业文化遗产地,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处,增强文化自信。“比如到哈尼梯田,人们沿着梯田走上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思考1000多年以来人们是怎么耕作的,就会对中国人的智慧感到震撼,中国文化的自信就建立起来了。”
往年提案中,闵庆文就提出过要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中注重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这是因为”,他提醒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一半以上处于各类自然保护地中或周边,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地是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当我们谈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时,不能只想到大熊猫、老虎等,农业生物多样性也非常值得关注。要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富含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因此,他呼吁,要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重点地区,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包括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在内的农业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成为农业种质资源“活态”保护区;建立农业物种资源活态保护的激励机制,保护农民参与生物保种的积极性。
农业文化遗产是系统的、复合性、活态性的,也就意味着它有多面全能的活力,还意味着它需要全方位、立体性地协调合作,去保护它的传承,发掘它的价值,释放它的活力。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103/t20210309_5545733.htm
上一篇:在“农”字上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下一篇:让农业更“绿”、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