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官”到“鸭司令”:孟书耀的乡村振兴新实践
时间:2025-07-17 16:30:10 作者:

两年前,他毅然放弃外语翻译事业,从“翻译官”摇身一变成为返乡投资绿色养殖的“鸭司令”,在荒山下孵“金蛋”,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外语才子投身绿色养殖
6月23日,记者乘车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位于荔浦市修仁镇平村村的山坳里,见到了这位“鸭司令”——孟书耀,而他正戴着草帽在种鸭养殖场里赶着鸭子“散步”。
谁能想到,这个戴着眼镜、看上去斯文、穿着毫不讲究的人,曾是个身着西装穿梭国际会议的“翻译官”,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种鸭养殖场的“掌门人”。
每天早上9点,孟书耀都会准时来到鸭舍前,带着鸭子们“散步”至少40分钟。“这批小家伙来了有25天了,平均体重已经在2.5—3公斤了。”孟书耀弯腰捉起一只鸭子,熟练地掰开它的翅膀检查羽根。而两年前,这个动作对他而言还十分陌生。
2013年大学毕业后,孟书耀就开始从事会议翻译服务工作,一做就是10年。“那时候接洽一场会议服务,就能挣到别人几个月的工资,高峰时月入超10万元。”孟书耀抚摸着鸭舍的金属围栏回忆过往。转折发生在2023年。随着AI翻译软件精度提升,加上外语人才供给过剩,他所从事的工作遭受了不小的冲击。“那时候开始考虑到底要不要回来。”
真正促使他下决心返乡的,是父母的坚定支持。“我说要回来创业,从事养殖,我父母他们就说‘反正家里有地’。”就这样,一个从荔浦龙怀乡走出去的大学毕业高材生,有不错收入的“翻译官”,回到了田间地头。“在外人眼里我是放弃了体面工作,其实就是回家捡起祖辈的活计而已。”
锚定目标扎根乡村
2023年7月,孟书耀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目光锁定在种鸭养殖。在修仁镇平村村西侧的山地,他签下了40亩土地的流转协议。“当时租地的时候,村里知道我要搞养殖,就主动把租金降到400元/亩,这也是他们对我的支持。”他告诉记者,为了真正让村里的老乡受益,到用工期,他将优先聘用本村劳动力。
但是创业的艰难远超预期。站在已完成主体建设的鸭舍前,孟书耀掏出手机展示施工初期的照片:裸露的土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在劈山整地。“目前,我们已完成场地平整,通三相电、取水井、蓄污池等建设,11栋鸭舍的框架建设也基本完工。”孟书耀说,到现在他个人已投入近400万元。
目前最需要克服的,是盛夏的持续高温。由于预算紧张,首批搭建的鸭舍并未安装降温设备,为防止鸭子中暑死亡,他想出了别的办法。“现在每隔30米就有一台风扇,棚温严格控制在30℃以下。”顺着孟书耀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台台直径超过1米的大型风扇,正在努力为享受着美食的鸭子降温。
记者跟着孟书耀的脚步,在鸭舍里赶鸭子“散步”,突然看到一本厚厚的本子。随手一翻,上面详细记录着鸭苗疫苗注射时间、饲料配比调整等信息。“这些养殖技术和喂养标准都是桂柳公司手把手教的。”孟书耀说,根据合作协议,这家农业龙头企业免费提供鸭苗、饲料、疫苗和技术指导,并保价回收种蛋和老鸭。“他们有兜底的政策进行回收,这也是我当初选择和他们合作的原因。”
虽然正值夏季,鸭舍内温度也不算低,但在鸭舍里走了一圈,脚底却没沾上多少粪便,就连空气中也没有很重的腥臭味。孟书耀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养殖场的核心科技——益生菌培养发酵床的使用,全程实行蛋鸭旱养,地面依次铺设了稻谷壳、木糠和酵母菌层,既能保证鸭舍地面保持一定程度的干爽,帮助分解粪便减少污染,清理出来的发酵垫料还能直接作为有机肥施用。比起传统水塘养鸭,这种模式可以使单位土地面积养殖量提升3倍,并且减少污水排放,让养殖做到“绿色循环”。
成为联农带农的“新农人”
随着孟书耀的鸭舍逐渐完善,更大的带动效应正在显现。“等12月产蛋期到来,每天需要20多个村民从凌晨开始分拣种蛋,月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孟书耀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还有蒙山县的客商来养殖场进行考察,此外已有2户农户向他预订了明年的鸭苗,加入养殖。
采访快要结束时,孟书耀匆匆抹了把脸上的汗珠,从口袋掏出振动响铃的手机,接听了来自家人的电话。“说不怀念以前做翻译的日子是假话。”望着面前叽叽喳喳的鸭子,他擦了一把脸上的汗,随即话锋一转,“但看到乡亲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挣到钱,我也每天都能往返于家中,吃上爸妈做的饭菜,心里就觉得很踏实。”
经过初步计算,目前养殖场存笼的20000羽种鸭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对于我来说,既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就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尤其是看到老乡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比我自己挣到钱还要高兴。”
对于未来,孟书耀有自己的展望,除了踏踏实实做好养殖,还要做好联农带农工作,让更多的乡亲因为自己的返乡创业而受益。